专科、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教育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研究了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在校学生流失的现状,以及造成的各类危害等。论文的研究对于丰富中小学学生流失的研究理论体系、拓宽教育研究新视角、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的发展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体系中,农村教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农业人口数量庞大,占到总人口的将近70%,因此农村教育的质量对于我国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十二五”宏伟发展目标实现的基石。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农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农村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和先导条件。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给予了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系。截止到2012年12月份,我国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到99.8%。同时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义务教育的目标已经从扩大义务教育规模、提高义务教育普及率转变为注重义务教育质量。从2006年我国政府实行“三免一减”的义务教育政策以来,当前的义务教育已经具有高度的强制性、普及型以及免费性。因此,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与普及率进行巩固是我国教育部门面临的重要挑战。
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与完善方面,我国政府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等手段,同时逐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危旧房改造的投入力度,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改善方面,我国政府通过实行教育体系财政体制改革,已经在县级教育部门中基本实现了城乡教师待遇一体化,为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的师资引进提供了人才上的保障。农村义务教育体系的迅速发展与完善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当前大力推进内涵式义务教育的新时期,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并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在这些问题之中,农村中小学学校的“空巢”或者“空壳”现象当前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农村公立中小学校中由于学生流失所造成的“空巢”现象非常严重。出现了大量农村公立中小学校无法吸引足够的生源,无奈只能合并或者倒闭的现象频频发生。因此,探讨引发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的原因以及流向,如何正确看待“空巢”现象对我国公民整体素质发展的危害以及怎样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和方法来应对农村义务教育体系中出现“空巢”学校现象,继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时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教育单位以及领域学者面临的一大挑战与问题。
二、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以及资讯进行总结与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公立中小学学生大量流失所造成的“空巢”现象进行研究,包括这一现象在我国当前的基本现状分析、表现特点、原因以及危害分析,对“空巢”学校所引发的社会影响以及我国其他时期的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同时对我国当前已有的相关应对措施、策略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研究工作探讨了如何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的相关策略于建议,从而对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取得的成果进行有效巩固。综合而言本文的研究从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上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一)丰富中小学学生流失研究理论体系
在学界关于中小学生流失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学生辍学的视角进行研究。上述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当前的后普九时代,农村公立中小学的学生流失现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新特点与涵义。当前,学生辍学已经不再是农村中小学校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学界从全新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从多个视角对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表象探索本质,对造成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梳理,同时结合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体系发展的新形势并基于上述研究建立了全新的研究分析框架模型,对于丰富学界关于农村中小学校学生流失问题的相关研究理论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二)有助于拓宽我国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在以往的研究工作中,相关学者及研究机构更多是站在国家或者社会的角度与立场对我国教育体系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但是,在微观与中观层面,相关问题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重视与关注,因而导致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工作不足,研究体系布局不合理。另外,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模式与方法的理论研究中,尚未形成全面的研究体系与机制,在教育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文化发展以及个人层面发展方面的研究依然比较缺乏。因此,本文基于微观以及中观层次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研究提供新视角,促进对农村中小学校学生流失问题做到全面分析与把握。
(三)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农业人口比例依然高居不下,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合理高效的中小学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与生计能力。而随着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逐步发展,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大提高,所以如何实现国家教育投入的有效利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这一现象的引发原因与本质,对于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以及遏制学生流失现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从学生流失的原因与本质出发,有助于对教育资源的科学高效配置,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 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状分析
我国自施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办学能力、教学规模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已经有了质的变化。随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的基础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农村中小学校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学生流失现象,在当前的环境下,辍学已经不再是导致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公立中小学校的学生流失问题,对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的改善与调整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因此,首先需要对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的状况进行分析。
一、流失规模
中小学生的流失对于我国的公立中小学校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与重点之一。但是,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不同,导致其研究成果与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2006年之前,农村学生中途辍学是导致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但是,从2006年之后,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流失的原因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了2006年之后的农村中小学生流失问题上。
据我国教育部门的年度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的农村普通初中数量在2012年底为28690所,普通小学数量为213179所。在这其中,民办普通初中数量为1207所,民办普通小学数量为2617所。
上述数据与2002年的数据相比,我国的农村中小学数量下降趋势比较明显,分别较2002年减少了11902所和218574所,减少比例分别为47.1%和39.5%。而在这其中,下降最为明显的是农村公立初中以及小学,学生数量的下降比例分别高达64.5%和71.3%。
当前,我国共有乡镇级行政单位4万多个,因此每个乡镇平均减少了5所中小学校。而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中小学生大量流失,中小学校生源不足,无法继续正常运营。
从近年来的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数量来看,进入本世纪以来,农村中小学生的人数逐年大幅递减。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农村初中在校学生数量较2000年下降了50.17%,下降人数高达1872.32万;农村小学的在校学生则下降了40.42%,下降人数达到3148.17万。
因此,近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生的数量在今年来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农村公立初中以及公立小学的学生数量下降趋势最为明显,而民办初中的学生数量则呈小幅上升的态势,民办小学的学生数量基本保持平稳。
二、流失原因分析
从前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虽然当前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但是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流失现象依然非常严重,从而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如何有效遏制上述现象,妥善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流失问题,对于完善和巩固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改革成果、提高我国人才教育质量、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国民素质以及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流失问题,首先需要对造成学生流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探索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与方案,做到对症下药。从当前学界关于农村中小学生大量流失的研究成果来看,主流的观点认为,导致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现象的主要原因或者学生的流向主要包括农村适龄入学儿童数量大幅减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入学、农村民办中小学就读以及中途辍学等方面。
(一)适龄儿童数量大幅减少
自上世纪79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该政策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基本国策之一,对于我国的资源节约、人口控制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与此同时出生率的大幅下降也造成了我国人口结构性失调、老龄化问题严重等现象。当前,我国的入学适龄儿童的数量在持续下降,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生人数也在持续不断降低。
因此,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是导致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持续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虽然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推广与实行导致了我国近年来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而城市、县级行政区域的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量的走势来看,这一数字不仅没有随着入学适龄儿童数量的降低而下降,反而在近年来呈持续上升的态势。因此,出现学生数量下降的学校仅仅是农村的公立中小学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校生下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当前,这一问题也受到了相关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注意,在笔者对近年来关于中小学生流失现象报道与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超过一半的文献均提到了城市中小学学生数量大幅增长,而农村中小学却因为招不到学生而大量倒闭的现象。因此,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对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只有农村公立中小学校受到了比较的冲击与影响。
因此,我国农村公立中小学出现“空巢”或“空壳”现象的主要原因并非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出生率下降,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急剧的结构性改变,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农村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导致我国农村中小学入学适龄儿童数量逐年下滑。
人口结构性比例的变迁与调整是导致农村公立中小学学生大量流失的更深层次的原因,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分布逐步趋于稳定,人口生育政策对于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的影响将会逐步减弱直至消失。
(二)转入城市中小学就读
在我国农村适龄入学儿童数量逐步下滑的同时,我国城市的中小学学生数量却在不断攀升,出现了“农村冷冷清清,城市火爆异常”的局面。这其中固然有人口生育政策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全国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数量分布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供给资料,我国在2012的农民工进程务工人员的数量达到了3.0837亿人,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流失,也导致部分适龄入学儿童从农村地区随着迁移到了城市中。例如,2012年我国农村进程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数量超过了1020万人,其中小学适龄入学儿童数量760万人、初中适龄入学儿童数量360万人。这部分随迁的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跟随父母来到城市中后进入当地中小学校就读,是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现象在我国的几个劳动力输出大省中最为明显,中小学适龄入学儿童随迁现象比较严重,对当地的农村义务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四川省作为全国第二大农村劳动力输出省份,在2012年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已经超过了55万人,较2011年增加了近1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随迁儿童均转入了父母打工所在城市的中小学中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根据笔者对查找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四川省全省范围内随父母迁入城市的中小学适龄儿童并继续进入城市中小学接受教育的人数占到了全省中小学校学生总数量的3.42%。上述统计结果中还没有计算已随外出务工人员迁移但仍在当地城镇中小学接受教育的中小学生。
本文在2013年2月份对绵阳市北川县永昌镇某乡村的调查过程中发现,该村当前的中小学入学适龄儿童共计192人,其中在县城小学、中学就读的人数有82人,随父母外出打工迁移的儿童数量为38人,在当地民办私立中小学接受教育的人数为17人,而在公立中小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仅为41人,另有4名儿童辍学外出打工,因此在当地公立中小学校就读的学生仅占到该村全部适龄入学儿童数量的21.35%。
因此,本文认为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小学生向城市迁移的规模是比较大的,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学生现象流失严重,大量“空巢”、“空穴”学校出现的重要原因。在这种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向城市转移,主要流入了城市中的各级中小学教育机构。从整体上而言,这种现象是城市化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对于我国的义务教育体系不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农村中小学校而言,尤其是教育质量不高的农村公立中小学校而言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三)农村民办中小学教学质量提升
在当前我国大力提倡教育多元化以及教育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民办教育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集体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体系中,各级民办教育机构对于政府兴办的公立教育机构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因素,可以起到弥补公立教育资源缺乏、充分调动与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民办教育机构与发展初期相比,无论是在资金实力、教育质量还是在学校声誉等方面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对于当地的公立中小学校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在我国政府对九年义务教育体系改革之前,我国的民办教育机构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在2005年到2006年左右到达发展的顶峰。随后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了中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对国内的民办教育机构形成了较大冲击,民办中小学在2006年开始走下坡路,并在2007年进入近年来罕见的低谷,直到2009年左右,我国的民办中小学机构才逐步走向恢复,这一点可以从我国民办中小学校的在校学生数量即可看出,在2006年我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之前,我国的民办教育机构发展速度较快;而在2006年受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影响,在2006年到2007年间民办中小学的发展跌入低谷,从2009年之后进入稳步缓慢增长阶段。
之所以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冲击下,我国的民办中小学校依然能够获得较大的生存空间,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则更为明显,是与我国民办中小学的办学能力与教育质量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是由于民办教育机构往往是由当地具有较强资金实力的个人或企业兴办,通过多种途径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硬件条件,并可以利用重金吸引到教学能力较高的优秀教师,因而其教学质量比较高,从而对学生家长极具吸引力,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保证,进而促进学校教育环境与教学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并最终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办中小学则由于教学环境差、教师待遇不高等因素对其教学质量形成较大的负面影响,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大量流失,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不高,减弱了公办中小学的招生能力。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没有随迁的中小学生逐步流入了当地的民办中小学就读,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的流失现象。
(四)“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仅在2004年对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现象进行了调查与数据公布,根据其统计公报结果,2004年我国的小学学生辍学率为0.59%,初中学生辍学率则为2.49%。在对辍学率进行的地方性统计工作中,东北师范大学的农村教育研究机构在2005年对辽宁省的17所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辍学率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其调查结果表明当地的初中生辍学率已经超过了40%,学生中途辍学现象非常严重。而中央党校的相关研究课题机构在同年对我国的北方16省的中小学生辍学率进行了调研,其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尤其在初中学生中,中途辍学现象非常普遍。并且上述现象在近年来呈逐步加剧的态势,初中学生的实际辍学率与官方数据相比要高很多。这其中固然有不同学者与研究机构对于辍学的理解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变迁,以往已经得到初步解决的中小学生辍学现象又进一步抬头。
但是,与以往相比,学生辍学已经不再是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以人口大省河南省为例,该省在2004年公布了当年全省范围内的小学生辍学率为0.4%、初中学生辍学率则为1.78%。而全省当时的在校小学生人数为10140634人,初中在校学生数量为5906674人。因此,按照上述数据来计算,则该省当年的小学辍学人数为40562人,初中辍学人数为105138人。而根据同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当年河南省的小学生在校生数量与2003年相比减少了44万人,初中在校生减少了33万人。因此,2004年河南省的中小学生中途辍学的人数分别占到学生流失数量的11%和32%。另外,上述数据分析并未对城市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进行区分,所以,学生中途辍学现象固然有所抬头,对于学生流失现象有着比较大的影响,但已经不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学生流失的最重要诱因。
从全国范围来看,本次辍学率上升的特点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初中学生的中途辍学率有所上升。随着我国对义务教育的逐步重视以及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小学生辍学率已经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在近年来就业率持续低迷,大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工作越来越难找的大环境下,“读书无用论”又开始死灰复燃,因此为了减轻经济负担,不少农村地区的学生家长选择了让子女中途辍学去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的初中学生中途辍学问题日趋严重。
因此,本文认为,辍学现象在当前我国的农村初中适龄入学儿童中比较严重,是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初中学校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小学学生的辍学现象已经得到了初步遏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学生流失的诱因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学生中途辍学现象仅仅是其中的诱因之一。
第三章 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的危害分析
随着我国政府部门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体系的不断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与以往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我国政府施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地区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有效促进和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公立中小学的投资力度也逐步加大,有效改善了当地公立中小学校的办学能力、教学硬件水平以及教育质量。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流失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在近年来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进一步形成,城乡基础教育体系发展严重失衡的环境下,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学生流失现象更加严重。“空巢”学校比比皆是,大量农村中小学校因为生源不足而合并或倒闭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降低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国家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一、严重削弱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社会公平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教育机会均等是一个社会是否公平的重要体现,是否能够机会均等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社会公平理念以及价值观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教育公平的理念首先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n)提出,我国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也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民主教育思想。
教育公平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其内涵也发生着一定程度的变化,但一般而言,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都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面对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方面具有平等的机会,同时社会需要为其成员提供相对公平平等的教育条件与受教育的机会,即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以及教育结果公平三个方面。
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为每个农村适龄入学儿童提供相对完善的教育资源、平等接收教育的机会以及较高的教学质量等方面。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环境的不平衡以及相关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在公平性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
中小学生大量流失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问题:首先,学生大量流失会严重影响当地公立中小学校的办学能力以及长远发展,从而降低了其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当前由于学生流失显现严重,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多地中小学合并现象,而当地的教育部门也根据学生布局的实际情况对当地的教育机构进行重新规划与布局,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经济能力较弱的农村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成本与负担,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
其次,学校由于学生流失现象严重而导致的招生能力下降、学校声誉受损等因素也导致学校在资金投入方面受到影响,从而无法为现有的在校生提供优越的教学硬件设施以及学习环境。同时,学生流失现象严重还会导致部分教学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流向其他待遇更好的城市学校或者私立学校,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影响了教育质量与教育过程的公平性。
因此,农村中小学生流失会对教育的机会公平以及结果公平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又是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过程不公平的直接后果,二者之间存着这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农村中小学生流失会严重影响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公平性,而后者又会反过来加剧学生流失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二、加剧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
当前,造成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农村地区的中小学适龄入学儿童流向城市中小学校,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农村中小学适龄入学儿童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从而在务工城市选择当地的中小学校就近接受义务教育;第二,农村中小学适龄入学儿童选择距离较近的城镇中小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造成农村中小学适龄入学儿童大量流入城市学校的原因固然包括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因素,但从根本上而言,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贫乏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促进因素。
农村中小学生流失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成效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长期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无论是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机构招生能力与教学质量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欠缺。我国农村地区的教师待遇长期得不到改善,教师的教学办公条件较差,因此无法留住教学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对教育人才的吸引能力不强。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日益重视,因此大量的农村家庭在经济收入得到改善后将其子女向城镇中小学迁移。
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城市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负担加重,同时还造成了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大量教育资源被闲置。由上文可以看出,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公立中小学校的学生流失现象,而同时农村公立中小学生流失又会导致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进一步恶化。
农村公立中小学生流失对于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重影响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的整体布局规划
由于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当地教育部门在进行教育机构规划时难以确定和把握农村公立中小学校的规划与配置,影响了我国农村公立中小学校的正常发展。例如,是否对当地的公立中小学进行合并或关闭,合并方式的选择以及学校地理布局等。
上述问题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更为严重,因为当地教育部门往往无法准确对农村进程务工人员以及随迁子女的规模和数量进行确定,也就无法准确掌握当地的中小学适龄入学儿童的数量,进而无法科学合理地进行公立中小学校的配置与布局。
(二)降低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
当前,在我国的义务教育体系中,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按照学生的数量来进行调拨与发放的,因此学生数量对于义务教育机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大量的农村公立中小学校出现了严重的学生流失现象,在校生的数量连年不断下降,因此导致当地政府对学校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力度不断降低。学校无法有效改善其教学硬件设施与环境,同时对于优秀教学人才的吸引能力也逐步减弱,严重影响了学校的长期健康发展。
另外,中小学生的流失还导致已有的义务教育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政府部门对于部分生源不足的学校的投资与扶持信心,对于农村公立中小学校以及农村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例如笔者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永昌县进行调查走访过程中发现,该镇在2003年为了解决该镇东北区域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而兴建了一所初中学校,2004年开始投入使用,当年招收学生400多人。但是在2008年该校因为在校生越来越少,无法招收到充足的生源而关闭,导致当初投资50多万元的教学楼、操场、学生宿舍等教育设施长期废弃,在我国义务教育资源依旧紧缺的背景下无疑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城市中小学校教学压力显著增加
从前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的一个主要诱因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以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从而导致大量中小学适龄入学儿童从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流向了城市中小学。
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加,城市中的中小学校无论是办学硬件设施还是教学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农村转入学生,还是有较多的城市学校出现了学生爆满、安全事故频发、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引起了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必然会加大对城市义务教育机构的投入力度,从而缓解因农村流动儿童大量涌入所造成的城市教育资源紧缺的现象。在这种趋势下,我国的城市中小学校必然会在政策扶持、教育资源配置以及生源吸引力上占据绝对优势,从而加剧农村中小学生流向城市的规模,进一步加大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之间的差距,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对于我国义务教育体系的长期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三、降低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惠民效应
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发展主要是朝着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提高学生入学率,增强我国教育质量的方向进行的。在2006年,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免费政策,通过免去中小学生的学费以及书本费学杂费等来降低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是在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大量流失的影响下,这一政策的实施初衷却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更加重视,在子女教育过程中往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精力。例如,家长在子女就读的学校附近陪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农村中小学生的大量流入城市必然会导致部分家长跟随陪读,而当前我国城市的租房费用在不断增加。因此,这种现象不仅降低了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来源,同时还要为陪读支付房租以及生活费用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部分农村家庭的经济支出。
另外,随着我国城市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日趋紧张,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小学校开始逐步加大学生择校费以及学杂费等额外费用的收取力度。导致“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不免费,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反而加大等现象比较普遍,义务教育免费政策无法充分体现其惠民性。
当前我国的义务教育资源在分配过程中主要是以公立学校为单位,并按照学校在校生的数量来进行分配和投入。因此,大量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失会导致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无法获得充足的教育经费,从而对其教学能力与招生能力的提升极为不利。
因此,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部分农村家庭选择将其子女送入收费更高的私立中小学校或者城市中小学,客观上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支出,因此无法从九年义务教育优惠政策中真正受益。
与此同时,部分农村中小学校为了改善其经营状况,开始进行多所学校合并或寄宿制教学,对于没有流失的农村学生而言,需要支付额外的寄宿费用和交通费,这在无形中又加大了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缩小了义务教育惠民政策的受益面。
声明:本站毕业论文范文资源均由鼎诚文创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